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微信文章 > 营销教程 > 读懂“静音车厢”背后的文明诉求■慕青

读懂“静音车厢”背后的文明诉求■慕青

作者: 时间:2020-12-10
近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试点“静音服务”,即为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提供“静音车厢”的购票选择。据悉,此项服务最早于12月23日起开启试点。无独有偶,日前,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

近日,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试点“静音服务”,即为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提供“静音车厢”的购票选择。据悉,此项服务最早于12月23日起开启试点。

无独有偶,日前,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专门新增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受到舆论广泛认可。

不知从何时起,在工作、生活闲暇之余,享受片刻安宁也成了一种奢侈。放眼当下,无论是飞机、高铁,还是公园、商场,各种电子产品声音外放的民众不在少数,常常是“你方唱罢我当场”,好不“热闹”。这种声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受到影响的人往往碍于面子,不好直面指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就成为很多人的无奈选择。但殊不知,这样的噪音实际上是对他人正当权利的侵扰。

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奔波的生活已使很多人自顾不暇。在卸下工作重担,返家的路程中,是一段难得的属于“我”的私人空间。很多人希翼在这样的空间里放松、独处、休憩,不想再被电话打断、不想再被工作裹挟,也不想再听不想听到的声音。因此,这样的空间虽处于公共之所,但也属“私人领地”。它的被重视,不仅是个人权利的觉醒,更关乎社会文明的诉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社会文明的要求也随之高涨。寻求安静空间,表面看是一份对耳边清净的追求,实则是在划定公共空间里个人不被他人干扰的权利边界。正如哲人所云,文明不仅是“我可以”,更是作为“我”的他人也可以。

如今,高铁推出“静音车厢”,地铁限制“声音外放”, 正是从规则层面对文明诉求的积极回应。正如报道中所提到的,当高铁乘客选择“静音车厢”后,就相当于签了一份无纸版的“公共契约”。在享受“静音车厢”给自己带来的安静和闲适同时,也必须遵守“静音车厢”的规矩,让自己保持安静,进行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和统一。毕竟,公共空间不是个人空间,只有懂得约束自己、尊重他人,才能“人人相善其群”,才能让我们每个人在愉悦中出行,诗意地栖居。

阅读推荐

广告位 ID:2 320*120

登录

还没有帐号? 点这里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