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最后一人”老照片见证历史
最后一名跨省市三峡外迁移民。重庆市档案馆供图
扫二维码,了解三峡工程与百万移民。
●三峡工程淹没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其中重庆动迁移民113.8万人
●淹没库区涉及范围广、人口多,移民能否“搬得出”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婧
在重庆市档案馆,不少珍藏的老照片,记录下了因为兴建三峡工程,130余万人迁离家乡的历史。
“这是一次艰辛而动人的命运大迁徙,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家园大重建,这是一部凤凰涅槃的事业大创新。”重庆市档案馆工作人员郭若兰带领我们重温那段历史。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工程采取一级开发,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到2009年全面建成。
三峡工程淹没库区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最初计划到2009年三峡工程建成时,动迁城乡居民103.79万人,后来经过调整,三峡库区移民总量超过130万人,其中重庆动迁移民113.8万人。
“建设三峡工程,能根治长江水患,并发挥其巨大的电力、航运效益,是国人的百年梦想。”郭若兰说,但淹没库区涉及范围广、人口多,移民能否“搬得出”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
自工程开建以来,库区人民无私奉献,毅然“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有的离开肥沃的土地向后靠,把新家建在贫瘠的山梁台地上,更多的人们离乡背井,揖别祖祖辈辈居住的故园,带着家乡的泥土,远赴十几个省区市重新安家。
郭若兰展示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04年8月26日,奉节码头,重庆库区移民李德兵走向移民专船,他是最后一名跨省市三峡外迁移民。
郭若兰说,在党中央“一盘棋”的引导下,各地对接纳三峡移民工作都做了详尽的安排,移民在移居地迎来了新生活。正是因为有了广大移民的奉献、牺牲,有党和政府坚定维护移民的利益,三峡百万移民“搬得出”的目标才得以如期实现。同时,围绕“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进入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建设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