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谈及李叔同,世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送别》。澎湃新闻获悉,今年正值弘一大师诞辰140周年,“碧天芳草——李叔同与温州”、“碧天芳草——护生画集特展”两场特展将于今天(12月27日)同时在浙江温州博物馆启幕,展出有关弘一大师书法、信札、印章、水彩画、古籍、碑帖,与丰子恺合作护生画集等展品共计257件,通过互为补充的两场展览,追溯这位大师“一生两世三重天”的传奇,以及与浙江温州12年的结缘修行之路。
1943年丰子恺绘《弘一遗像图》
弘一大师,法名演音,号弘一,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祖籍浙江平湖,世居天津。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在俗世时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家,出家后是精研律宗的一代高僧。澎湃新闻获悉,本次展览由中共温州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和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博物馆、衍园美术馆承办,将汇集全国不同收藏单位及藏家有关弘一大师书法、信札、印章、水彩画、古籍、碑帖,与丰子恺合作护生画集等展品共计257件,详实地展现和描述这位大师的文艺造诣和传奇一生,在笔墨中找寻他的温州踪迹和永嘉往事。
弘一法师
展览将分为“浮生若梦”、“永嘉往事”和“天心月圆”三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细致梳理了李叔同一生的经历,分不同时间阶段讲述他重要事迹和成就。第二单元则是重点介绍了弘一与温州的情缘,弘一法师出家之后有一半的时间在温州度过,并且将温州称为“第二故乡”;来温驻锡十二年,弘一大师不仅完成了《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和《护生画集》,还留下不少信札墨宝和轶事趣闻,是本次展览的重点。
1917年李叔同楷书、萧俊贤山水成扇衍园美术馆 藏
1917年李叔同楷书、萧俊贤山水成扇衍园美术馆 藏
第三单元侧重展示弘一的书法,从早年的秦汉篆隶、魏碑文字,到出家后独具特色的弘体书法,用佛教静观法打破传统元气论以动态气势美学作为书法的本体论基础,开启了新的书法审美道路。《护生画集》慈溪弘一书画院藏
《护生画集》慈溪弘一书画院藏
“碧天芳草——护生画集特展”作为此次大展的补充,位于温州博物馆的书画厅,展期也只有一个月。展览以专题的形式,重点介绍弘一法师与李圆净、丰子恺合作编撰的代表作品——《护生画集》,展览分“护生情缘”、“万物同乐”、“和合致祥”、以及“笔墨流香”四个单元。护生画集初集《生的扶持》手稿浙江省博物馆藏
护生画集初集《农夫与乳母》手稿浙江省博物馆
李叔同的传奇经历和开创成就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天津巨富望族之家,虽是庶出的小儿子,但良好的家境为儿时的他提供了当时一般人难以得到的资源和教育。从小他醉心传统文化,及长后师从天津名士学诗词文赋、金石书画,还请人教习数学、外文、音乐等新学科。17岁进入天津县学,还写过多篇课试文章,激昂文字,针砭时弊。少年的他,可谓书生意气,风华正茂。
成年之后,李叔同奉母携眷迁居上海,而后又独自东渡日本留学,于艺术领域愈发显现出他出众的才华:
在上海,他很快融入海派文化艺术圈,与沪上名士许幻园、袁希濂、蔡小香、张小楼诗酒唱和,引为知己,时称“天涯五友”。后又与任伯年设立“上海书画公会”,出版《李庐印谱》。他还在梨园粉墨登场,票演《白水滩》、《黄天霸》等剧。1901年,入南洋公学读书,与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从学蔡元培;1904 年,与黄炎培等上海进步青年组织了“沪学会”。在上海颇负盛名的李叔同,思想进步,常怀忧国忧民之心。
水彩画《明信片上的风景》天津博物馆藏
赴日之后,1906年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在校学习期间,李叔同留下了山茶花、少女像、沼津风景等多张出色的画作。同时还办诗社、演话剧、募善款,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社团“春柳社”、创办了中国最早的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1911年,李叔同回国从事教职,先后在天津北洋高等专门学校、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图画音乐教师。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任教的七年时间里,在他的影响和教导下,培养出一大批艺术人才,如音乐家刘质平、吴英非、李鸿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文学家曹聚仁、蔡丏因等。
1921年弘一致好友杨白民信中言及赴温闭关计划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叔同的前半生仿佛“开挂”一般,他的艺术成就多不胜数,身边交际的也多是民国的才子佳人。不论当时还是现在,他才华横溢的艺术造诣和传奇经历已经非一般人所能及,可谓是在那个风起浪涌的时代中最闪亮的一颗新星。弘一大师的修行之路与“第二故乡”
以李叔同前半生的际遇和成就,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并且注定青史留名。但他真正的不凡之处,却是在近不惑之年,突然选择出家念佛,开启了一段更为非凡的后半生。
从一个思想进步、才华出众的翩翩公子,摇身变为一个赤脚芒鞋、避世苦修的僧人,这种转折式的变化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的,但这确实造就了一位佛教大师。
1929 年弘一篆书“具足大悲心”横幅衍园美术馆藏
此后已无“李叔同”,代之的是一位名为“弘一”的苦行僧。1921年,出家近三年的弘一因“杭地多故旧酬酢”,欲寻觅一处安静之所便于掩关治律。经同窗好友推荐,于暮春时节来到温州,以庆福寺为常住,一待便是十二年。
弘一致周孟由明信片温州博物馆藏
出家之后,弘一选择了佛教中最刻苦的一门:律宗。他过午不食,苦行戒律,过着极度清苦的生活,并对自己的要求严格到看极致;著述佛理,办佛学院弘法,重兴了泯灭八百余年的唐代南山四分律宗,被尊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1931 年弘一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条幅慈溪市博物馆藏
为了潜心修佛,他在居处正对院门的窗口贴上“虽存犹殁”四字,以辞谢来客。闭关期间,更是“约法三章”:“余初始出家,未有所解,急宜息诸缘务,先办己躬下事,为约三章,敬告同人:
一、凡有旧友新识来访问者,暂缓接见;
一、凡以写字作文相属者,暂缓动笔;
一、凡以介绍请讬及诸事相属者,暂缓承应。
惟冀同人共相体察,失礼之罪,希鉴亮焉。
释弘一谨白。”
即使是地方长官的求见,他也直接称病拒见。有一次温州新任道尹张宗祥只身相访,庆福寺的主持寂山长老推托不掉,持道尹名片求弘一法师见一下。弘一法师闻言,垂泪对寂山长老说:“师父慈悲,弟子出家,非谋衣食,纯为了生死大事,妻子亦均抛弃,况乎朋友?乞婉告以抱病不见客。”
1922年弘一大师(中)与周孟由居士(左)寂山和尚(右)在温州合影
在温十二年,弘一虽四处云游,但又仍总会回到温州。除驻锡庆福寺,大师亦有挂单温州江心寺、宝严寺、伏虎寺、景德寺。他常用“诸事安适”、“一切安适”、“颇为安适”描述居温时光,更在致友人信中盛赞温州“人文之盛,驰誉遐迩”、茶山宝严寺“风景殊胜”、万岁里巷小客栈的联语“雅思渊才,叹为希有”。也难怪弘一法师曾直言:“吾以永嘉为第二故乡,庆福寺作为第二常住。”在温州闭关期间,他专研律学,完成了近代佛学经典著作《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并且与李圆净、丰子恺合作编撰《护生画集》,自1928年6月19日至9月12日间,弘一大师在温州庆福寺先后10多次写信给李圆净、丰子恺提出编撰中的相关细节问题,投入了大量精力与心血。同时,他在这此期间逐渐嬗变成熟的弘体书法,用佛教静观法打破传统元气论以动态气势美学作为书法的本体论基础,开启了新的书法审美道路。
1942年弘一致刘质平遗书平湖李叔同纪念馆藏
自1932年弘一离温赴闽弘法之后,便再未踏上温州这片土地。直至1942年10月11日,弘一法师留下绝笔“悲欣交集”。二日后,他倚右肋而卧,安静地圆寂于陋室床板之上。弘一法师在温州的目的虽是闭关修行,但这十二载的生活,必定已成为大师“悲欣交集”的一生之中,不可磨灭的一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曾是风流蕴藉的富家公子,诗词歌赋、金石书画、音乐戏剧,样样信手拈来,华枝春满。蓦然转身,却又见他遁入空门,僧衣芒鞋,寂静恬淡,天心月圆。不论是艺术、佛学,弘一大师的一生都是充满传奇,且是令人崇敬的。而那些我们未能尽言的,或许可以从这次的展览中寻得答案。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此外,本次系列展览还将在温州衍园美术馆举办第三场专题展,名为“碧天芳草——李叔同师友翰墨展”。展览将展出与弘一法师有关的书法作品、信扎、印拓、拓片、砚台、民国出版物等展品50余件,囊括了蔡元培、陈师曾、经享颐、黄炎培、丁辅之、马一浮、谢无量、张宗祥、姜丹书、徐悲鸿、潘天寿、丰子恺和温州的项骧、林同庄、周孟由、刘景晨、谢磊明、陈祖经、竺摩法师、方介堪、吴鹭山等人的作品 。展览将于2021年1月26日开展,展期至4月30日。(本文图文资料来自温州博物馆,同时借鉴博物馆头条、文博头条相关资料整理)(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